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是2025年5月10日至11日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经贸高层磋商成果,主要围绕关税调整、非关税措施及后续协商机制达成共识。核心要点如下:
美国方面
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,对中国商品(含港澳地区商品)加征的关税中,24%部分自声明发布起暂停实施90天,保留剩余10%的关税。
取消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及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中新增的关税。
中国方面
同步调整税委会2025年第4号公告,对美国商品加征的24%关税同样暂停90天,保留10%的关税,并取消第5号、第6号公告中的加征关税。
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。
双方同意建立常态化经贸磋商机制,由中方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财政部长斯科特·贝森特、贸易代表贾米森·格里尔牵头,协商地点可在中国、美国或第三国,并根据需要开展事务性工作层磋商。
背景:此次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,旨在缓解美国因单边加征关税引发的国内经济压力,包括供应链受阻、港口空置率上升等问题。中方坚持“以斗争求和平”策略,通过稀土出口管制、精准反制等施压手段促使美方重回谈判桌。
成果性质:被外界视为“90天冷静期协议”,暂停高额关税为后续谈判争取缓冲时间,但未彻底解决结构性矛盾。市场反应积极,港股、A50指数及中概股在声明发布后显著上涨。
官方表态:中方强调“不愿打但不怕打贸易战”,美方称谈判“富有成效”,特朗普团队则试图将成果包装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的政治筹码。
专家分析:部分观点认为协议是双方实力博弈的阶段性妥协,但需警惕美方政策反复风险;也有分析指出,中国通过强硬反制证明了“对等博弈能力”,为未来谈判奠定基础。
执行风险:特朗普政府过往的“出尔反尔”记录引发对协议稳定性的担忧,尤其是90天后剩余24%关税是否恢复仍存变数。
深层矛盾:技术标准、供应链安全、市场准入等结构性分歧尚未触及,后续谈判难度更高。
此次联合声明标志着中美经贸摩擦从“硬对抗”转向“软博弈”,但能否实现长期稳定仍需观察双方诚意与执行力。